首场两会精英汇来了代表委员点击热词新基建

2020-05-22 00:43:29  阅读:2079 来源:

原标题:首场两会精英汇来了!代表委员点击热词“新基建”

首场两会精英汇 点击“新基建”

5月1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举办的“两会精英汇”首场座谈会在北京举办。座谈会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卫生健康领域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畅谈如何走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新基建”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有助高效应对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习惯。原本要到三级医院找专家咨询看病的需求,如今通过互联网就能满足。此前一直推不动的预约挂号,如今占到挂号总量的95%以上。由此延展视野,应当认真思考当下的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三级医院直接与社区医院联动形成紧密型医联体,让日常的分级诊疗和转诊更流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更高效。

当前,我国医联体大多仍是松散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相对独立、分离。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很多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比较松散的联系,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一些工作。

紧密型医联体该怎么样实现?专家、学科及管理下沉是基础,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医联体管理、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实践中,首钢医院通过医联体模式将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等领域的专家下沉到社区,同时将患者需求较大的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学科下沉,提高了患者选择社区就医的积极性。疫情期间,社区医疗机构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常规检查、输液等医疗工作,一些老人不会在网上操作挂号,就可以先到社区来看;社区医生看过,确实需要去三级医院的,患者在社区就能轻松实现上转。同样的,医院也可以直接把患者下转到社区。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

尽管医联体建设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现有的医联体模式还需加大探索的力度,基于此前基层探索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对医联体建设有更明确的“画像”和规划,推进卫生治理体系、财政人事保障、医保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尽快改革、加大投入,赋予医联体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

“新基建”是一个向上攀爬的楼梯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密不可分,贯穿传染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病原学检测、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方面,联通着“预防—控制—治疗”全链条、各环节,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是重大疫情防控的“主战场”。

我国在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是有帮助的。但是,过去的经验不等于如今可以完全套用,需要立足于时代进步,不断改革完善。

比如,疫情报告系统怎么能够更有效?我们的直报系统程序处理能不能更简单?对上报者能否推出激励和保护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未来,应该强化监测预警,紧紧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在危中找机,“新基建”对于卫生系统来说是一个向上攀爬的楼梯。国内的传染病直报系统是一套极专业化的系统,由基层组织发现临床症状后再层层上报,综合数据收集能力不足。今后可优先考虑把若干个系统整合成一个基本预警系统,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改变传染病直报系统较为封闭的情况。毕竟,在新冠肺炎疫情彻底得到控制之后,未来也许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方面都会出现新的传染源。如何及时应对?每当出现传染性疾病时,每个临床医生都应该有一个key,拿到那个key就可以直接向中央报告疾病,缩短信息报送流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还暴露出我国应急保障体系的短板。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多地医院口罩、防护服告急,物资短缺的背后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应急储备问题。这里涉及到应急储备目录轮换、期限、供应链、产业链等一系列问题。而战略储备系统、预警体系、产业链的自动配套能力等建设,都要跟数字技术充分结合才能实现。

“新基建”也可以体现在强基层上,传统的财政拨款体系、预算体系、干部任免体系等与医改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当立足网络开发一套新型组织体系,通过数字化管理打通基层和三甲医院的联系,把患者信息流通、药品流通、会诊体系建设等渠道打通。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此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案。比如,上海提出“完善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强化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先期控制措施落实,探索建立疫情核实结果通报与报告同步、疫情发布与应急响应请示同步的机制”等,就是对此次疫情经验的总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风险从未真正远去。近30年来,全球约出现新发传染病40多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入新时期,传染病流行和传播特征也发生了新变化,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交织,防治形势复杂,防控难度增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提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因此,人类要健康,首先要确保地球健康,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尊重地球、尊重动物,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精神。

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与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聚焦中央部署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首先应当看到“革命工作各有分工”,预警疫情要确保科学家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同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专业机构的声音要直通决策部门,不能层层“消音”;要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上下联动的疫情应对工作机制,将地方党委政府的治理优势和国家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其次,要以科学为基础,实现大众理解和大众参与。重大疫情防控必须整合各方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生动局面。要关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真实性,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切入口,在平时就搭建好专业领域与公众之间信任的桥梁,提升整个社会面对疫情时的心理素质。

在信息爆炸时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领域,更要预防“信息流行病”,将科学家的专业意见正确地传递出去,避免信息混淆和失真,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池慧

化危为机要抓准数字机遇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看不清敌人的艰苦战斗,同样需要信息先行、情报先行。医学科技情报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隐蔽战线”,在非常时期更体现出独特价值百科,国家需要在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疫情之下要化危为机,数字是其中最大的机遇之一。数字治理既体现现代治理,也体现着整个国家对于治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前段时间对于复工复学的无奈和思考,迫使我们实现了网络会议、网络教学等。所以,积极地看待疫情,不妨把它当作发展的契机,从原先不情愿改变转变为主动改变。

放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来看“新基建”,它涉及到公卫领域的“新基建”,也涉及到医院的“新基建”,更涉及到公共科普的“新基建”。比如,以公共健康需求和服务供给为导向的新型互联网医疗,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解决导诊和问诊中的疑惑。现在公众普遍习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科普方式也需要针对移动互联的新特点有所创新。

2003年SARS期间,我向大家介绍疫情时,第一张病毒示意图是自己手画在A4纸上的。而现在,随着科学研究的迅速跟进,已经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更直接地讲清病毒的结构和传染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公众对于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基本常识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要求科普工作必须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指导性和说服力。“新基建”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公众在很新奇的感受下去获得科普知识,比过去干巴巴的文字要生动得多。向儿童青少年传递有趣的科普知识,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选择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不可回避的是,网络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断章取义、道听途说、鱼目混珠的不良传播倾向,造成了误导公众、制造恐慌和社会混乱等恶劣影响。作为医学专业研究人员,有责任通过科学正面的积极引导,提供知识深厚、形式丰富、分层分类的科普传播产品,更加精准专业地回应公众关切,传播科学认识,解答公众疑惑。现在的科普知识传播比之前更加立体全面,形式更加多种多样,专业技术人员要更加科学、权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知识传播,引导公众走出对病毒和疫情认识的误区,消除谣言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

补齐公卫短板,筑牢基层网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平战结合”很好的例子。疫情初期,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成立包片联防联控工作组,实现网格化管理,充分的发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功能。疫情期间,方庄社区出现6例输入性病例,却没有1例扩散性病例。这离不开联防联控工作组在疫情防控中的高效运转。

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质,是疫情防控在家庭医生制度基础上的创新性实践和尝试。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了16名医务人员下沉到社区居委会,一方面直接指导工作,解答老百姓的问题;另一方面培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指导他们进行消杀、防控工作。在出现输入性病例时,第一时间掌握这些风险人群,控制风险源,在社区没有造成扩散性病例。与此同时,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对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印制了8000份海报,张贴在每个小区每一栋楼,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居民进行了细致的就诊指导,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着、找得着相关的人员。

战“疫”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一线。2月初到达武汉后,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负责人,我和其他专家组成13个小组走访了武汉市377个街道、500余个小区和1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1275条问题和建议,都被当地政府采纳、落实。武汉的530个密接隔离点和康复驿站,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在工作,为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次疫情让我们了解到,危险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在今后要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筛查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辖区易感人群的宣传保护,最后要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继续夯实基层医疗、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使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延长老百姓的健康寿命。

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的集合体。预防是防范传染病最好的手段,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和健康中国、健康社区建设关联起来,突出整个体系的构建。因此,不是要补疾控的短板,而是要补公共卫生的短板。医疗卫生业务部门配备领导干部时,要分层级配一些相对专业的人。同时,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到“平战结合”,而非单纯增加疾控的编制。平时注重防治实践,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养兵”“练兵”的空间,“战时”才能赢。否则疫情结束后,人员过多却没有等量的工作要做,可能留不住人才。公共卫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居民长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接触,可就近就便获得健康资讯。要把健康素养培养起来,使人人有防控意识。

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

把互联网医院打造为“新基建”模块

在经历过新冠疫情“大考”后,数字基建不仅有望成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核心助力,也将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普惠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其中,重新定义的互联网医院应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新基建”的一个基础模块。互联网医院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行业对互联网医院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应该能够服务于构建更好的医医关系、医患关系、患患关系。

关于医医关系,阿里健康“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简称“GMCC平台”)正在探索如何将疫情期间的公益模式常态化,让数字化手段持续助力后疫情时代,实现医生与医生之间无障碍的专业学习交流,逐步的提升他们的诊疗能力和诊疗服务效率,从而帮助更多的患者得到健康服务。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后,阿里健康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联合医疗机构、医生、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于3月底率先上线GMCC平台。此后,平台聚集诸多抗疫一线名医资源,覆盖中国以外的近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位医生。在平台上,来自全球的医院、医生可以打破时空阻隔,通过图文、视频、直播、远程会议等方式,开展专业的疫情判识和临床诊治交流。

关于医患关系,新的互联网医院应重点考虑如何依托数字技术,打造以患者体验为中心的智慧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疫情期间,阿里健康旗下公益项目——全球找药联盟收到来自湖北的众多慢病患者购药求助,逐步衍生出覆盖湖北、面向全国慢病患者的互联网+诊疗、配药、送药上门服务网络。这被认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撬动,激发出的医疗卫生“新基建”探索。

关于患患关系,当下并非全部疾病都能被治愈,单靠医生这个群体来安抚所有的病患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患者建立一个可以互相关怀、互相扶持的数字化社区,是解决现有患者安抚的一个有效方法。2018年,支付宝上线相互宝。截至目前,超过1亿人加入的相互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前不久,相互宝发布“慢病互助计划”。接下来,相互宝会陆续推出新的互助计划,让更多此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获得充分保障的人群能够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座谈会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介绍了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规划和思考,强调要将信息化工作融入改革当中,在应急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决策指挥体系、监测预警报告体系等方面强化“数字联动”,进而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表示,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坚持传染病防控经典法则的同时,善于运用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疫情溯源、病例管理、密接追踪、形势预判、国际合作等,提高工作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巡视员齐贵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健康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诸宏明提出,“新基建”要解决基层机构发展短板问题,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邓海华表示, “新基建”所带来的机遇,慢慢的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后疫情时代,聚焦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新基建”,意义更加深远。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记者 王倩 赵星月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闫龑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国内首个健康主题综合型电商节 天猫国际持续引领第四餐前沿

  造节高手再次出手,天猫国际这次把目标瞄准了健康领域。  5月20日,天猫国际联手中国肠道大会,打造国内首个以健康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