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驳斥谣言术后癌细胞很快搬运是手术影响的吗

2020-04-30 22:21:40  阅读:2681 来源:

菠萝说

大咖直播系列第六期,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何建行教授,为大家详细解答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感谢参与文字整理的两位志愿者桃子和Suya;完整视频可在人民好医生App上搜索回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疾病教育目的,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大家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

菠萝:您从事肺癌外科手术近30年,是该领域中国最顶尖专家之一。能否介绍一下,随着现代医疗手段的兴起,肺癌外科手术经历了怎样的更新迭代呢?

何教授:原来,肺癌的治疗手段基本以手术、化疗、放疗、中药为主,近些年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的兴起,使得肺癌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但是早期肺癌的治愈,仍主要依赖手术。胸外科手术本身在最近几十年也经历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大麻醉、大切口手术,逐渐转变为90年代的微创手术,再发展为2010年后的“微微创”时代。

“微微创”是指精准麻醉、微创手术,早期肺癌病人一般术后4-5小时可以下床活动、饮水进食,术后1-2天即可出院。现阶段的手术对病灶的处理更加精准,既能达到切除效果,又能降低对病人的伤害。对于很多肺部肿瘤病人来说,经历手术受到的损伤很小,甚至少于化放疗,基本类似于阑尾切除手术。由于损伤小,现阶段的胸外科手术能与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结合更加密切,相得益彰。

微创手术与靶向治疗的结合:精准外科手术有助于提高组织标本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利于靶向药的正确选择。微创手段直达原发灶,能够更好、更多、更准确地提取组织样本,使得对于样本的基因学分析能够实现“全样本量”分析,而非抽样分析。

微创手术与免疫疗法的结合:减轻肿瘤异质性对病人预后的不良影响。由于肿瘤异质性,使得其侵袭能力、对药物敏感性呈现差异,因此,使用单一疗法的效果可能不佳,微创手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则有利于优化治疗效果。

现阶段,早期肺癌,一般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中晚期肺癌也有更多机会采取纳入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了。因此,外科手术在肺癌治疗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菠萝:有谣言说手术会加速癌细胞转移,在肺癌领域,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打破这个谣言?

何教授:我从1988年开始在胸外科主刀,跨越了手术的3个时代(大切口-微创-微微创)。早年间,肿瘤的检查手段有限,很多时候通过X光检查确诊肺癌,再辅以其他简单检查确认未转移,之后进行手术。有的患者术后几个月或1年多,发现脑转移、骨转移或肝转移,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了手术引发转移的错误印象。

实际上,是手术前已经发生的转移,由于检查手段有限,未被查出。根据肿瘤生长速度分析(肿瘤细胞发展为2cm的病灶平均需要2年),很多术后不久发生的转移,应是手术前即存在的转移灶。

过去20年,检查手段不断增多,包括CT、PET-CT、血液检查等,术前癌症转移的评估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术前转移未测出的情况在过去10年大幅减少,还可以说减少80%以上。

菠萝:很多患者急切想要手术,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尽快手术呢?

何教授:目前内科和外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决定病人是否适合手术前,需对病人全面检查、做出身体状态的综合评估。基于此评估结果,以延长寿命、改善患者生活品质为目标,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很多情况下形成的是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菠萝:同样是肺癌早期患者,部分人术后治愈,但也有个别患者术后复发,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

何教授:国际公认的TNM分期根据肿瘤大小、是否转移进行划分,其欠缺之处是未根据肿瘤的细胞性质进行精细的区分。我们在TNM分期基础上加入基因学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预后,从而更精准地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降低复发风险。

菠萝:很多肺癌病人担心接受外科手术后呼吸不畅,对于这部分病人的身体锻炼,何教授有怎样的建议?

何教授:首先会建议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一点很重要。治疗的更高境界是不仅治好疾病,还不能降低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品质;所以在手术时会策略性地思考,如何在去除原发灶的同时,恢复病人的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肺功能。同时也会在手术前后教授病人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对于个别患者,通过合理地设计手术方式,甚至能达到肺功能在术后优于术前的效果。举个例子说,我刚跟呼吸内科的医生交流一个问题。手术后帮病人切了一部分肺,病人有没有可能比手术前肺功能更好呢?主持人,你觉得呢?

菠萝:(笑)不太可能吧。

听听何教授怎么说?

何教授:其实就是可能的,在于设计。人的功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肺功能和心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相对值,要除以你的体重。我们把你体重里面多余的东西去掉,可能手术帮你切掉了5%,如果体重帮你减掉10%,那么其实肺功能还比原来多了5%,心功能也比原来多了5%。所以从理论上讲,完全是可能的。

我们给病人做心肺联合移植时也是这样,到底选择多大的心脏、多大的肺,也是要讲究匹配性的。有时候选择到合适的心脏给病人,可以使病人心功能比他自己正常时还要好。病人100斤,如果找到一个100斤体重的人的心脏给他,他能恢复的不错。但有时我们判断,如果配一个120斤的供体心脏给他,可能恢复更好。因为心脏移过来已经损伤一部分了。供体体重比病人大了20%,心脏功能也是如此,对他来说可能更匹配。

菠萝: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外科的范围。平时可能大家很少会考虑到,以为觉得损伤掉一些肺功能,可能会不如以前。实际这是一个健康综合管理的概念,更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锻炼,减肥,都会对治疗效果有帮助。

何教授:对,我们外科医生也是一个修理工,在修理时除了去掉原有的病灶,还会考虑怎么把它修的更好。就像刚好有人脸上受伤,好的医生不光帮你缝好,顺便还修得比原来更漂亮一些。这是一个道理。

菠萝:请介绍一下,由您创新的个体化微创肺癌诊疗吧?

何教授:个体化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真实的情况,设计麻醉方法,设计切口位置,使用不同方法,切除不同大小。这样使得病人既能根治癌肿,也能保持更好的生活品质。

我们的个体化微创肺癌根治手术横跨几个领域。举个例子,在八九十年代,肺癌只要发现一个1cm的病灶,也不管恶性度高中低,可能直接就做了大麻醉,切了肺叶。现在肺癌研究的更清楚,同样一厘米的病灶,恶性程度相差甚远。我们会根据病人真实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切掉一个肺叶。

对于手术前的优化管理,比如超重病人要减体重;很瘦的人锻炼肌肉,这样患者应付手术后创伤的耐受能力会强很多。

麻醉方案也是因人而异。我们在手术时经常发现病人,按照正常麻醉剂量使用,麻醉效果不足。那可能和这个人平时的烟酒摄入量有关,这两个摄入量高的人,对一般麻药的代谢可能比较快,很容易耐受,起码要加多20%-30%药量,才能达到正常的效果。这是个体化的一个典型表现。也就是说,不仅要按照传统方式测评病人的器官功能、形态学,也要评测代谢学。比如同样是服用阿司匹林,哪些人吃一颗不够,哪些人吃一颗太多。

切除方案取决于给你主刀的医生受训练的水平:有没有受过微创训练、大切口训练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基础、有没有内镜操作的经验,这四大技术决定了医生能帮你做哪种方案的手术。还有医院的设备因素也会起决定作用。

手术后的管理,有些需要放胸管,有些根本不需要放胸管。现在微创手术的术后刀口疼痛很少了。但是还保留一个问题,引流管很痛,我们还得研究哪些要放引流管而哪些不放。

所以我们这个研究是全链条的设计,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病理的情况,医院的情况,总体来设计,使得这个办法最适合这个病人。

菠萝:我听完有两个感受,第一说您“刀神”可能低估了,不是一把刀的问题。第二个是,这是听起来非常复杂而且甚至昂贵的一个方法,昂贵不只是钱,而是在医生的专业和时间上。我相信您的团队应该做的不错,如果想要推广给更多的医院,它的阻力会在哪儿,您做了哪些努力呢?

何教授:推广呢,看似很难,也有容易的地方。

首先需要一个强制的培训制度。为什么在国外训练一个医生,没有三十来岁快四十岁当不了专科医生?他需要培训的东西很多。

第二要善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科技手段能克服传统中出现的缺点。我们医院的胸外科医生只需要干六七年,可能做出来的手术像其他医院20年甚至30年经验的医生做的。因为他们在手术中通常用3D或者裸眼3D 的技术,精准定位,促进他的缝合更精准。但一般的医生要去训练很久才能积累这样的经验。

比如我们这次研究新冠,短时间要找一个放射科医生,有一千例两千例临床经验的,其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用AI的手段,可以把三四千例的案例积累在一起,就会把人的功能做一个延长。我们的研究当中,也做了一个人机大战。培养出来的AI看新冠片子的准确度,一般能够达到90%以上。但是最好的医生也只能达到80%以上。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菠萝:既然谈到AI,大家也是很担心,AI在影像上对于模糊的结节的判断。我们大家都知道您在这方面也做了蛮多尝试。

何教授:我们已研发出来了。但距离临床成熟应用,还要加强很多方面。三年左右应该能完全普及出去了。

菠萝:读者提问,女性70多岁。做了个腺癌,发现是3a期,没有发现转移,有很多微结节。化疗时候发现微结节有所增大,但是其他器官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这种情况下一般会要考虑哪些问题?

何教授: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第一个要做一个基因检测,有没有发现基因突变(注:不同基因类型的肿瘤恶性程度各异,另外倾向于多发还是单发等特性也不同)。第二要确定下小结节的形态、性质等,不是所有小结节都是转移的。在确定这两个问题之前,其他问题很难深入回答。

菠萝:最后一两分钟想请问何院长您有想通过这个直播,平时大家问您特别多,你可以澄清一下;或者从科普角度您有什么最重要的事儿想要说下的?

何教授:科普角度的话,肺癌现在在中国是第三大死因。肺癌也有个特点,很多身体好的人会得。早期癌症筛查和早期预防很容易忽略这个点:大家感觉身体很好,不太容易得肿瘤。身体很好不太容易感冒,跟身体很好不太容易得肿瘤刚好是两个倒过来的方向。我们通常建议二十年来没怎么得感冒的人再多加强一下体检,因为发现这个人群里肿瘤的发生率比其他人会更高。不是本身发病率高,而是长期不体检导致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感谢大家对本系列直播活动的关注,各位嘉宾的直播访谈文字稿陆续放送中:

_________

上期文章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国内首个健康主题综合型电商节 天猫国际持续引领第四餐前沿

  造节高手再次出手,天猫国际这次把目标瞄准了健康领域。  5月20日,天猫国际联手中国肠道大会,打造国内首个以健康为主题...